湖北拥抱“长江经济新时代”

文章来源:中华物流网 发布时间:2011-03-09
分享到

20年后的水运崛起

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是我国唯一贯穿东、中、西部的水路交通大通道,干线全长2800公里,其中1061公里在湖北境内,居沿江各省市第一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北在全国率先提出沿江开发战略。沿江26个中心城市组成中国最大的流域经合组织——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华中28个城市参加了经济共同体——武汉经济协作区。两大组织常就流域产业布局、经济合作等进行磋商。

那时,武汉客运港、武汉杨泗港成为长江中游最火爆的港口之一。

及至高速公路网在全国广布,大运量、低运价的铁路多次提速,长江水运便急速衰落了。

20年后长江航运的再次崛起,显然让人大吃一惊:2007年,长江干线货运量首次突破11亿吨,蝉联世界内河第一名,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的2倍和欧洲莱茵河的3倍。

今非昔比。此时,在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战略之后,长江入海口的浦东开发,带动了沿江开放开发战略,长江三角洲迅速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板块。

而中部独特的水能优势,也使中央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首先布阵“黄金水道”。“十一五”期间,投资150亿元整治航道,推行船舶大型化和标准化,大力发展沿江港口、物流产业。依水而兴的湖北,则同步提出建设武汉华中航运中心、武汉新港计划,以打造长江中游的水运枢纽。

增长:从外需向内需转变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当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全球时,中国的外资与国内丰富劳动力结合,大量生产与出口廉价商品的增长模式,受到了动摇。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国的增长方式,正处在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转变的紧要关头。而内需型经济,或称之为内生型经济,正是湖北的优势,也是长江经济带的优势。

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介绍,长江在湖北省内流经25个县市,2007年流域人口3706.8万,GDP5436.91亿元,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61.07%和全省总量的58.9%。其单位面积人口和经济产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如果逆江而上,可以看到沿岸的水能、磷矿之丰富,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武汉不仅是经济带中最大城市和交通物流中心,还是在全国都举足轻重的钢铁、汽车、能源等产业基地,宜昌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这些产出,大多为满足国内需求而不是外贸出口。

此时,国际制造业在中国的投资,正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稠密人口、科技和产业基础,又无疑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从全国来看,沿江7省2市组成的长江经济带,不仅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40%,是当前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轴线,而且沿线串起的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将形成世界最大的城市带。

专家们认为,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正由长三角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长江流域将是中国经济的未来核心区域。”

历史与现实:水的生命力

水,不仅是人生存的必需条件,也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资源。

一条大江大河,在哺育沿岸生灵的同时,也蔚成一条便捷的交通走廊与繁盛的经济走廊。

历史上,汉口因盛极一时的水上交通而被誉为“九省通衡”,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有人做过比较,一条人工渠化的航道,运能大、成本低,综合效益是同样长度铁路的16倍、公路的100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将流域经济当作发展战略重点。

而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脉动中,以大运量见长的江河运输通道,重新呈现出独特的竞争力:集约、环保、经济……,成为一条经济带兴盛的强力推手。

知名的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南北航运大动脉,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商业水道之一。它的货运周转量占全国内河货运的60%,每年航运业产值126亿美元,旅游、捕鱼和休闲娱乐产业产值214亿美元,为流域各地提供了35.1万个就业岗位。

莱茵河为欧洲第三大河,全长1320公里,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等6个欧洲国家。作为德国最重要的通航河流,莱茵河年货运总量达2亿吨,是世界上航运价值及利用效率最高的河流。

奔驰在“两型”发展之路上,长江,正如一条巨龙舞动在长江经济带上。秦尊文认为,长江经济带必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浦东新区、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到长株潭试验区、成渝试验区,新一轮改革的领跑区域都在长江沿线,这对于湖北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居于中游的武汉,可以作为出海口——上海的腹地城市,形成如美国纽约与芝加哥的“双核”经济地理横轴,拉动沿江经济的发展。

一幅从内河到海洋的宏伟蓝图,已经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