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入高铁时代 成为高铁技术最全面的国家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2-09-06
分享到
中国迈入高铁时代,成为高铁技术最全面的国家.高铁项目把国家战略的号召力,与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和兴趣点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全国的设备、资金、人才集中整合.

6894公里的运营里程、近1.2万公里的在建规模、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规模……稳增长、扩内需,高铁是牵引力巨大的“火车头”。

缩短铁路旅客逾一半的出行时间,人均能耗仅为飞机的2.5%、汽车的20%……调结构、惠民生,高铁被誉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杠杆”。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铁路事业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十七大后,成为我国历史上政府对铁路投资最多、建成规模最大、建设水平最高、创新成果最明显的时期。其中,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发展新成果的“国家名片”。

从无到有,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铁网

夏末秋初,京石、石武高铁上的测试列车奔跑不息,联调联试正有序推进。年底,这两条高铁与武广高铁连通运营,中国又将新添一条贯穿南北的高速大动脉。

京广高铁的全线运营只是我国高铁发展的一个缩影。以2008年8月1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为序幕,中国高铁从无到有。短短4年,21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截至2012年7月底,我国高铁总里程达6894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以石太、合武等为代表的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铁3324公里,以京沪、武广等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3570公里。

发展高铁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幅员广阔,东西南北纵横5000公里,资源和工业布局极不平衡,大量货物需要通过铁路进行跨区域交流。我国又是人口大国,地区经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大量的中长途旅客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要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铁路大动脉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此,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确定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规划。2008年,国务院又对该规划进行了调整,确定到2020年,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速铁路发展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的主要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我国将有3500公里高铁投入运营。今年底,《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高铁“四纵”干线就将全部贯通,高铁运营版图将有重大刷新。

从北京出发,向关外挺进,沿京津、津秦、秦沈、哈大高铁,一路向北飞奔,京哈高铁纵贯东北三省,形成东北地区通往关内各地的快速客运网络。届时,哈尔滨至大连将由9小时缩短为4小时。

从北京出发,由中部而下,沿京石、石武、武广、广深高铁,一路向南驰骋,京广高铁将全线贯通。这条大动脉连接环渤海经济圈、中原经济区、武汉都市圈、珠三角经济区,有望使北京到石家庄、武汉、广州的列车运行时间分别缩短为1小时、4小时与8小时。

从北京出发,自东部而下,沿京沪、沪杭、杭甬、甬台温、温福、福厦,一路向南,沿海高速大动脉基本成型。届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将借由高铁牵手。

聚焦长三角,宁杭、合蚌、杭甬三条新线,将与沪宁、沪杭客专等衔接,构成区域城际铁路骨架网。今年,长三角地区打“铁的”上下班,将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常态表现。

从追赶到领跑,成为高铁技术最全面的国家

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时速,成为历史上地面运行最快的交通工具。然而,在本世纪初,我国铁路列车时速仍然较低,客车装备制造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

近10年,作为后来者,高铁研发旋即掀起了一场中国科技创新的革命。

战略上,高铁研发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资源上,高铁研发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了全国的科技资源,打造了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

高铁项目把国家战略的号召力,与知识分子的报国之心和兴趣点结合起来,把分散在全国的设备、资金、人才集中整合。最终,高铁项目凝聚了我国六大中央企业、25所大学、11个研究院所、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的科技资源,68位院士、500多名教授,以及数万名普通科技人员组成了一支响当当的“科研国家队”,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成果转化效率,使基础研发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缩短了十几倍。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