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物流的未来在于仓储管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8-01-31
分享到
IT系统,尤其是仓储软件,一直在内部物流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事实上,该行业如果没有仓储软件就会失去活力,渐渐消亡。几乎没有一个自动化仓储设备不配备控制器、传感器和软件,仓库也不可能不需要仓库管理系统(WMS),同样的道理,配送中心更不能没有IT系统。

IT将何去何从?

在过去,制造业被外包给低工资国家,以此来降低成本,此外,同时出口到新兴市场的欧洲高品质商品,原材料也从这些地方采购。而今天,物流的挑战已经开始改变。为了满足每个国家的具体需求,很多厂商都设计研发了满足本地化需求的产品,这便引发了越来越多复杂多向的物流网络。

金融危机和一连串的自然灾害促使全球的物流网络更加灵活和敏捷,需求变得更加明显,同时也凸显了其脆弱性。无论是在采购还是配送环节,物流的波动性将继续增强。这意味着敏捷性和灵活性将是物流基础设施和系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电子商务正在推动发展

越来越多的购买转移到了线上,通过个人点对点的购买,而不是通过企业铺设线下渠道购买。因此,需要配送的小包裹数量将继续上升。大多数厂家都建立了直接的线上销售渠道,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零售商。以前依赖实体店的公司成功利用互联网作为新渠道,使零售本身越来越数字化。这两种类型的业务往往拥有相同的设施和资源,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设计和执行不同的订单履行流程。

其他的外部因素,如客户特定的偏好和市场本地化原因,使快速响应变得更重要。市场冠军将是最有能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公司,而快速响应是这种能力的基石。

 

 

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稀缺资源的影响

此外,城市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稀缺资源,都对内部物流和IT系统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世界人口密度在不断上升,因此,减少物流的资源消耗是一个关键目标。必须采用传统降低成本的方法,并尽可能有效地使用可利用资源,这包括物理空间、能源、托盘和周转箱以及劳动力。符合要求的员工是很难找到的,今后仍将如此。人口结构和社会变化也将有显著的影响,这需要通过灵活的调整工作时间来解决,仓储管理系统便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不断发展的IT系统
价值链变得越来越复杂、灵活和敏捷。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供应链必须得到整体解决。其结果是,内部物流必须不仅使自己的流程合理化,也要把运输和生产过程考虑在内。因此,IT系统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物流、运输、采购和生产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并且可以利用供应链内部的全部潜力,超越现有的界限。
在实践中,IT任务不能由一个单独的软件系统执行。仓储软件系统包括综合服务在内,必须是开放的,可扩展的。主流供应商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增强产品的开放性,并成为通用平台的供应商,而中小企业对于这些通用平台将专注于开发专业软件作为单独模块。

人机通信

人机界面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除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其他类型的用户界面也会出现,例如语音和手势识别两种。通过允许IT系统补充额外的辅助系统,为加速物流流程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开发的重点在于特定的操作流程。这项前沿技术不仅在拣选环节,而且在其他环节也拥有巨大的潜力。

将控制移到次级层面

去中心化是仓库管理的未来趋势,智能控制大部分将从中心系统转移至下层控制系统。例如,传送带方向的变化将不再仅仅由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完成,它们将代替来自负责该部分的控制单元,再与来自单元控制其他部分的信息结合使用。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敏捷性和灵活性。

与此相反的,流程优化则变得越来越虚拟化和数码化。WMS和TMS系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和优化流程时,从最初的步骤到结束,每一个细节都可以进行分析和修改,协调所有步骤,直至该流程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一切尽在掌握中,包括超出仓储范围的因素。一旦最佳的解决方案被发现,即成本、时间和资源消耗达到最佳平衡的方案便能立即实施。

软件产品

IT系统不是重大设备工程项目建成以后添加的一个想法,而是项目整体的一部分。软件产品的概念,就是软件整合和售后服务,驱动内部物流的发展。多年来,主要厂商都声称提供这样的产品,但是一个标准化的,现成的程序和真正的软件产品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软件的使用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将有很多选择,除了传统的许可使用权,基于云计算的租赁和软件即服务模式也应运而生。例如,小软件公司专门开发针对特定仓储任务的模块。主流软件公司的解决方案则提供了丰富的功能,一个单一产品能应用到多个行业,打造通用软件。对于许多高度专业化的任务,则需要额外的软件模块。服务为导向的标准平台允许这些小众市场,即模块开发能更好地集成到通用解决方案。云技术为这种方法提供了理想的基础。

随着物流网络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的仓储管理系统也要随之改变,这些挑战只能由仓储软件解决。今天我们提到软件结构和功能时,软件公司则被认为是推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今的客户若想与时俱进,必须投资新的系统,来提高效率灵活性以及可用性,而不是只为了M2M的相关技术。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