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运作降低物流成本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4-08-14
分享到
中国医药流通领域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由国家统一管理,呈现分级计划管理,分级调拨供应的特点.

中国医药流通领域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状态,由国家统一管理,呈现分级计划管理、分级调拨供应的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慢慢步入市场经济的状态,逐渐形成跨地区、跨层次、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领域。

我国医药批发零售企业具体问题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小。中国有1.2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而美国只有200多家,销售额前四名的医药批发商便占有全美医药批发商销售总额的85%。美国最大的医药连锁集团CVS,2012年销售额为230亿美元。我们最大的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2012年的销售额为60亿元人民币,折算起来还不到10亿美元,规模差距明显。

第二,费用率高,利润率低。中国医药批发的毛利率平均为10.43%,费用率平均接近9.84%,纯利率则不到0.6%。而美国药品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为4.5%左右,平均费用率不到2.5%。利润率方面也差距明显,我国批发企业的利润率约为0.59%;而美国批发企业则维持在2%左右。费用高、效益差是从规模来看,我国医药物流领域面临的外资冲击可想而知。不过,在居高不下的费用中,财务费用比重较小,管理费用相对固定,只有物流费用具有极大的压缩空间。因此,通过有效的手段降低流通费用率,是提高医药物流企业利润的最大空间。

全球一体化的采购模式,多数跨国企业,近年来为了在采购成本上取得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集团采购或集团联合采购,通过大规模的招标极大地降低了采购成本,在原材料市场就开始了成本的战争,且成效显著。经过几十年的市场运作,成功的医药物流企业积累了一系列的服务理念,在客户关系、消费者心理研究、市场分析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已经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变为更高层次的服务水平的竞争。利用服务、效率、质量、价格的多方面综合优势,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科学管理,引入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人本管理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同时应用供应链、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高效率、低成本、领先的服务水平,决定了这些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领先。

随着医药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展,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毛利率不断下降,医药企业和行业供应链整合要求日益紧迫;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夹击下,物流企业要取得突破,甩开竞争对手,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更必须加强物流运作和供应链管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通过物流高效运作,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医药毛利率和企业利润,而不是一味地提价。这一点,不妨借鉴国外物流模式,结合国内医药企业具体情况,通过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快递进入专业操作。

医药流通规模的不断增大,使得原本作为药品流通供应链补充的医药冷链的发展更加引人注意。随着全球医药生物市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类流感等病情影响,温度敏感性药品占药品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冷藏类药品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5%。按照2010年中国药品流通市场规模近7000亿人民币的基数计算,我国冷藏药品的市场规模保守估计也在数百亿人民币。

据了解,我国医药企业突出的一个物流管理问题就是冷藏品的运输和托运。目前中国冷链体系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行业规范、实时监控体系缺位、缺乏完善的追溯机制、行业恶性竞争等问题,诸多事件暴露了中国医药冷链的薄弱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冷链物流水平落后,冷链规范标准缺失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随着医药冷链物流方面标准出台,药品流通这个“散、小、乱、弱”的市场将重新洗牌;但是标准出台也仍处于试运行阶段,离“强制执行”仍需要一段时间。

由于行业标准一旦强制执行,一些小企业会倒掉,行业调整情况还要看最终的标准。企业生产、流通缺乏冷链的原因就在于成本投入过高。目前,国内从事医药物流快配的企业,利润不到1%,大规模地增添冷链设备并不现实,而是停留在数十个保温箱、一两辆冷藏车的规模下运作。90%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在4亿元以下,根本没有能力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更无法投资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和自动拣选设备。据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统计,企业内部使用良好信息化系统的医药流通企业最多不超过100家,相对于1万家流通企业来说,只是1%的概念。

目前,中国大多数医药商业或零售企业仍然处于以人工作业为主的管理阶段。大量药品拆零和配送业务,由人工进行拣选、复核、配送工作,缺乏过程控制。

冷链医药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医药冷链物流质量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