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数据开放 智慧城市有望终结“雾锁迷城”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5-03-16
分享到
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的一次变革,更是对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乃至经济转型的有效促进。各方对之寄予厚望。

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的一次变革,更是对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乃至经济转型的有效促进。各方对之寄予厚望。

万物互联数据开放智慧城市有望终结“雾锁迷城”

“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和地域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如此着墨。“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科技,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拥堵和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如此提议。

作为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融合的产物,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城市生活的一次变革,更是对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乃至经济转型 的有效促进。各方对之寄予厚望。当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呈现哪些新特点?智慧城市建设能为扩大信息消费发挥哪些作用?国内哪些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值得 借鉴?如何突破城市数据开放与共享困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能在治理雾霾中发挥哪些切实作用?广州智慧城市研究院运营与管理研究部副主任刘立接受权威媒体采 访时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解析。

从2012年的概念热、2013年的建设热,到2014年的全面推进,进入2015年后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呈现哪些新特点?刘立提出三大趋势说,“第 一,智慧城市建设将会更加理性。已走过概念阶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可行的思路将会是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方向。第二,智慧城市应用创新将层出不 穷。智慧城市建设重心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电子政务转向各类创新应用,大数据将成为创新应用引擎。随着万物互联、数据开放、传感器的应用,各类贴近民 生的智慧应用就更为多样。第三,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模式将出现突破。在一个消费升级和公共服务需求迅速扩张的服务型社会,仅靠政府和政府指定的少数服务商进 行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化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引入众治模式,重构城市的公共服务与治理体系,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的困难可能更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消费被寄予重望。智慧城市建设将能为扩大信息消费发挥哪些作用?刘立从 三个角度作了解析,“首先,为信息消费打下基础。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IDC机房、通信网络、移动终端、传感器等设施的建设与 使用,为扩大信息消费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为信息消费的发展打下了建设的基础。其次、扩大信息领域投资建设。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是围绕着智 慧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网络等进行的。特别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投资的热点。这将会给信息技 术领域带来强劲的投资需求。再者,开辟信息消费的新空间。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家居等一系列贴近民生的智能应用将极大促进居民信息消费增长,必将开辟信息消费巨大空间。”

“目前来看,国内的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相对建设比较成功。一是因为一线城市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的建设,城镇化的建设。目前而 言我国大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远高出平均水平,为智慧城市的成功建设打下了基础。二是因为一线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基础设 施,不可否认,一线城市的宽带、网络、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内城市中相对较为成熟的,这是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三是因为创新应用种类丰富。智慧城 市的建设固然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但更离不开各类智慧应用的创新与发展。大城市集中了丰富的研发、设计等资源,以及成熟的产业群,这些均为智慧城 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条件。”刘立介绍说。

尽管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一直在稳步进行,成效也不少,但是目前有四大突出问题制约了智慧城市建设速度与质量,刘立说,“第一,重硬轻软。对很多城市而言, 智慧城市被看作信息化部门的主抓工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套解决方案。往往重硬轻软,基本都偏重技术架构,系统应用、硬环境做得多,但在软环境方面,比如 制度、环境、配套机制、政策措施、运营管理模式等往往涉及较少,没有走出传统信息化的老路子。第二,各部门的利益诉求无法统一。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认真研 究城市的功能服务体系,必须对政府的治理、城市的运行管理机制、社会事业服务机制进行深入的把握,非常清楚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弊端,并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 能分工与利益诉求有着深刻的洞察。遗憾的是,多数项目做不到这些,所以无法实现资源集约、信息共享、应用协同等这些智慧城市的核心价值。第三,信息资源过 度分散、数据共享度低。目前,智慧城市建设赖以依存的核心数据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各部门手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共享、安全的信息资源流转体系。第四,政府 主导性明显,缺乏公众参与互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政府在推动和主导,民众参与程度较低,使得少数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没有给群众带来“智慧”, 反而给百姓带来许多不便。”

谈到城市的数据开放与共享,刘立表示,数据资源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本质上就是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但是我国在数据开放与共享,信息安全建设,以及数据资源的如何有效利用方面仍然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要破解这道难题,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重视公共数据开放。将数据开放与共享提升到政府战略层面,将其作为支撑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等相关法,为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目前我国数据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公共数据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桎梏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培育数据网站平台。将数据网站作为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的技术和载体。建立专门的数据平台,对于推动数据开放、共享、流转,打破行业壁垒意义重大。

对社会广泛关注的京津冀等大城市雾霾治理问题,刘立提出要充分发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理由是,第一,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治理雾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雾 霾的形成与污染物排放有直接关系,也与气候条件有关。人们需实施监控预警,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动态分析污染物来源,预测可能发生的大规模、严重的雾霾污染, 提前启动污染源削减,研究停产多少企业、停驶多少机动车,将需花多少钱。公众的健康和社会收益是多少,对经济影响会怎样……只有通过这样系统的科学研究分 析,才能形成更科学的决策。第二,物联网可实时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目前,很多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搭建有智慧化的平台,可助力提升城市服务管理水平。城市智 慧平台可以实现很多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城市监测功能。监测将通过智能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探测气象,这对未来提升气象探测能力和探测精度意 义重大。另外,通过监测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掌握各种气象信息、以及各家企业的排污情况,并制订相应的应急处理方案。

访谈最后,刘立乐观预测说,“智慧城市建设无止境,我们一直在路上!”未来5年,人们将能切身体验到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和谐城市。

收藏
赞一下
0